一个离婚后享受单身
一个结婚两年再当“剩女”
与山西首富李兆会结婚两年即离婚,从巨额分手费到家庭纷争,种种质疑将车晓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;在《大男当婚》中饰演“白富美”徐若云,车晓再次吸引住了观众的目光。在车晓的背后,有一位明星妈妈——“恶婆婆”王丽云。虽然在戏路上,王丽云、车晓母女二人风格迥异,但在感情路上,两个女人却有着相似的经历。
谈离婚——
王丽云:我在新疆库尔勒看报纸才知道女儿离婚了
车晓:天下有两个最爱我的人,一个是我妈妈一个是他
2010年,一场豪门婚宴刺激着所有人的眼球,车晓与29岁的山西首富李兆会的盛大婚礼吸引着所有媒体的目光。短短两年之后,这段充满童话色彩的婚礼却低调画上了句号,而这一次的离婚事件却引发了人们的各种猜测,从巨额分手费到家庭纷争,种种质疑都将原本低调的车晓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。说起离婚的决定,车晓表示并不后悔,“就像开始的时候一样,结束的时候也是一个很重大的决定。而且我是一个非常非常慎重的人,绝对不会做那种会后悔的事情。当我觉得这件事情已经没有办法再改变,我就会做一个决定,这个决定做了我就不会再改。”谈及前夫李兆会,车晓用了“很好”两个字评价,“他真的是好人啊,他太像我妈了”。王丽云也说,女儿曾经跟她说过一句话让她一直都忘不了,她说“天下有两个最爱我的人,一个是我妈妈一个是他,你们俩爱得让我受不了”。
车晓离婚其实王丽云一直被蒙在鼓里,但她已经隐隐有了预感,“她事先跟我比较虚的说过一次,我就知道不是特别好、特别和谐,心里隐隐感觉(离婚)就是早晚的事儿。后来有一天媒体要采访我,给我发短信让我出来证实这个事儿。我一看,出了一身冷汗。后来我把短信转发给她,她说你完全不要理它,她也没有正面回答我这个问题。但是因为我已经很有预感了,等再见面的时候我们就心照不宣了。今年八月十五,她爸爸和我们一块儿吃饭,一个字都不带提的。”王丽云真正知道女儿离婚的消息还是在库尔勒的报纸上,“那时候我去新疆库尔勒下部队演出,宾馆的桌子上有一份当天的报纸,我在放行李,还没来得及看,他们进来说:王老师,你看那报纸没有?我说没看。他们说那上头有妞妞(车晓的小名)。我一翻,看见报道才知道。”
离婚之所以没跟妈妈商量,是因为车晓觉得这是自己的事,“首先我觉得这是我自己的事情,没有跟我从头一直经历过来的,我没有办法断章取义地跟她讲。我不可能一有什么问题就跟她讲,因为我是大人,什么事情我都是习惯和喜欢自己做决定和自己处理。”通过这件事情,王丽云觉得女儿长大了,“我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,她也是无形中保护了我,实际上有的时候我心里也是挺脆弱的,我要知道这件事儿,我可能会很受煎熬。经过这次婚姻,我觉得车晓长大了。”
谈亲情——
王丽云:没有人批评她,只有我来压着她
车晓:要想得到安慰和鼓励,千万别找妈
做一个内心强大的女人,是王丽云对女儿车晓的毕生教育目标,所以在车晓的成长过程中,伴随她的没有母亲的亲密与溺爱,反而充满着严厉与打压,这一切都让车晓的成长历程倍感压抑与困惑,这一切都让在逆来顺受中成长的车晓,对于母亲的每一个恶妈妈形象都定义为本色出演。“我要想得到安慰和鼓励,千万别找她。比如说我去《非诚勿扰》试戏,试戏之前真的有点紧张,因为很多人都去试,然后我就给我妈打了个电话,说我现在要去冯小刚导演的那个戏的试戏现场了,好紧张。我妈说这你紧张什么,你又选不上,演不好演不坏吗,去吧,没事儿。”其实王丽云的严厉只是针对女儿,“我要对她负责任。在她爸的眼里她简直就是天仙,她奶奶家的人永远表扬她,我们院子里的叔叔阿姨永远表扬她,我再表扬,那她不飘上天了吗。所以只有我来压着她,因为没有人说她、批评她。”
在母亲的严格教育下,小时候的车晓堪称乖乖女,“我小时候特别听话,没有跟我妈有什么冲突,18岁上大学之后才有叛逆期。”对于很多家长担心的孩子早恋问题,车晓也很让妈妈放心,“18岁之前我乖极了,从来不会有男生打电话到家里来。高中的时候追我的男生不少,递纸条、拦住我的都有,我都吓死了,人家把纸条给我,我的心都快跳出来了。”王丽云至今还记得一个当年喜欢女儿的男生,并保存着两人的合影,“我这几天整理资料,突然发现一张照片,是我给照的。她高中要毕业了,有一个男生对她印象挺好的,也是部队的孩子。有一天我到她学校去,想给她在学校的牌子那儿照张像做纪念,那个男孩正好出来,我说来,我给你们俩照一张。他俩就站在那个牌子那儿,也不敢笑。”
谈表演——
王丽云:怀孕五个半月还上台演话剧
车晓:12岁演第一个小品上了双拥晚会
作为总政话剧团一级演员,王丽云酷爱表演,怀孕时还坚持演出,“我怀孕五个半月还上台演话剧呢,结果哐一脚摔在台上,把我们领导吓坏了,以为我要流产,团长也来了,都在侧幕那儿安慰我。正在这时候那边喊:快点,误场了。给了我一个陶瓷盆,我端着就往台上跑,一跑一趔趄,盆扔出去了,冲到台口那儿才停下来……生完孩子我就跟人说:我不喂奶,你给我打回奶针,不能让体形变,我还能青春年少地在台上多演。”
出生在军人家庭的车晓,从小接受身为话剧演员的母亲和配音演员的父亲的艺术熏陶,在童年时便展露出表演天赋,成为一个个催泪小品的头号女主角。“《风铃》是我演的第一个小品,那时我12岁,上小学六年级。我爸爸当时上军艺导演系进修班,他们班上的一个作业需要一个小藏,我爸爸演我姥爷,小品的编剧演我妈妈,我演一个小姑娘,等着妈妈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回来跟我一起过年。结果这个小品特别好,被选送到了当年的双拥晚会,我爸爸和那个阿姨全被刷掉了,就我留下了,换成了我妈妈和电影《闪闪的红星》里演潘冬子妈妈的老奶奶和我一起演。”对于那段风光的小品表演经历,车晓现在回忆起来却觉得痛苦,“我其实挺痛苦的,首先我演的小女孩全是要哭的,演了十几个,我是以‘催泪弹’著称的。我小的时候总是在后台,我妈不许我跟任何人说话,我永远在一个角落里默戏,永远看着那些去跳舞的小孩,穿得漂漂亮亮,在那儿高高兴兴,我在角落里就好羡慕。”